【探路新時代人才強國戰略·三問基礎研究人才③·深度調查】
我國已成為世界科研論文發表量第一大國,持有專利數也高居全球第二。但很多時候,守著“金山銀山”卻只能賣出石頭的價錢,拿著研究成果仍邁不開前行的腳步。與此同時,不少企業在解決生產難題的過程中,由于無法找到合適的技術,只能把目光投向國外。
科研機構的研究成果難尋下家,企業亟需的技術求而不得,矛盾直指成果轉化。
基礎研究成果轉化難是個老問題。在中國工程院院士、中科院化學物理研究所所長劉中民看來,如果影響成果轉化的條件有100個,那么這100個條件中只要有一個不具備,就可能導致轉化失敗。畢竟,“基礎研究不是研究的終點,論文也不是成果的‘句號’”。
1、改革考核機制 喚醒產業化積極性
——以實際貢獻為評價重點
我國高??萍汲晒D化率及產業化程度遠低于發達國家40%~60%的平均水平,癥結在哪里?
“很重要的一點,是高校、科研院所動力不足。”上海市科學學研究所副所長吳壽仁告訴記者,很多高校、科研院所科技成果轉化制度的改革步伐沒有跟上國家政策的變化,一些地方、部門制定政策也存在類似問題。
在他看來,大部分高校的考核體系改革尚不徹底,仍以教學、科研為“指揮棒”。“科研重于教學、教學重于社會服務的現象”在高校中還很普遍,同時,重論文輕轉化的傾向也沒有明顯變化。這導致了科研人員對產業化積極性不高,大量成果在實驗室‘沉睡’”。
科技成果轉化,“打通最后一公里”常被提及。中國科技評估與成果管理研究會秘書長韓軍認為,現在需要打通的遠遠不止“最后一公里”,因為很多科技成果從實驗室出來以后,需要經過中試、風險投資、搭建平臺等多個環節,最后才能變成產品進入市場。
“我國每年有幾萬項科技成果面世,從驗收過程看,這些成果幾乎都是成功的,但是轉化率非常低。”山西中醫藥大學教授李青山認為,這主要是因為成果評價脫離了中試標準,導致很多科研項目從立項開始就以發文章、職級晉升等為目的,研究成果單純驗證一些原理,不具備應用價值,根本不能轉化為生產力。
李青山建議:“項目立項之初,就應將成果中試的要求明確列入評價標準,對重大創新采取‘雙盲’立項——企業提出需要解決的實際問題,單方面提交科技部門,并設定完成標準;科技部門評選已申報的科研項目時,按照相關性將企業和科研院所進行對接,并將企業要求作為評審項目的重要依據。”
企業是創新成果的應用端。中國科學院重慶綠色智能技術研究院微納制造與系統集成研究中心主任史浩飛表示,企業應用是科技成果轉化為生產力的關鍵環節,要鼓勵企業積極消化、吸收科研院所的創新成果,完善產學研用一體的創新應用體系。
此外,必須真正建立起鼓勵創新、寬容失敗的評價體系和環境氛圍,“讓科學家敢想敢做,敢為天下先”。中科院院士、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院長李林建議,“比如在生命科學領域,原始創新基礎研究要突出中長期目標導向,把評價重點從成果數量轉到成果質量、原創價值和實際貢獻上來”。
2、科學家潛心研究、科技經紀人推動轉化
——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
2020年,西湖大學科研團隊自主研發出新型紅細胞治療技術,有望在痛風、癌癥和多種罕見病治療上一顯身手。目前,該技術已完成近億元人民幣融資,進入臨床試驗。
在制藥行業,一款新藥的研發動輒需要“10年10個億”的投入。而新型紅細胞治療技術作為西湖大學第一個自主科技成果產業轉化項目,邁出從實驗室走向市場的第一步時,距離西湖大學獲批成立只有2年3個月的時間。
“從專利申請、法律咨詢到投資人談判,成果轉化辦公室人員全程參與,大大加快了項目落地速度。”西湖大學成果轉化辦公室負責人王廷亮說,實驗室外,一條“輔助賽道”在成果問世之初就已鋪就。
為幫助科研成果順利落地,西湖大學組建了成果轉化小組。組建商業化團隊、尋找職業經理人、分析成果應用場景、接洽各方投資人……用專業化力量、專業化手段,為項目轉化保駕護航。
在王廷亮看來,轉化小組在科研項目商業化中能發揮獨特優勢:“一般而言,學??偰鼙壬虡I公司更早一步發現成果的商業價值、更精準地為成果確定市場定位。在轉化過程中,學校能夠提供科學家信賴的技術保密方式,又能較好彌補科研和商業兩個領域之間的信息斷裂。”
但是,并非所有研究院所的腳步都跟得上西湖大學。由于缺少專業中介在科研院校和企業之間牽線搭橋,科技成果轉化常因信息不對稱而付諸東流,“眼皮底下的寶貝遍尋不著,硬是到國外花了一筆冤枉錢”。對于這種情況,上海徐匯策源健康智能科技成果轉化發展中心主任于曉菁表示:“關鍵是讓專業的人去做專業的事。”她認為,科研機構應將待轉化的基礎研究成果按領域細分,讓技術轉移人員深入了解對應領域,成為“半個專家”,進入科學家的話語體系。在此基礎上,技術轉移人員充分運用自己在知識產權、商務談判等方面的專業知識技能,就有望把基礎研究成果成功推向市場。
西安交通大學國家技術轉移中心主任助理侯瑩是一位科技經紀人。在她看來,科技經紀人的作用之一,是幫助成果持有人“選賽道”。“事實上,只要換個‘賽道’,稍加拓展,不少研究成果就可以進入市場了。但現實中,供需雙方總是存在一定的認知差距,填補這個差距,就需要科技經紀人發揮作用,和科學家們相互配合,一起唱好為創新創造價值的大戲。”
3、從“被動研究”到“市場命題”
——緊跟需求才能“適銷對路”
基礎研究成果轉化有一個特點——所需時間可能很長。
今年上半年,復旦大學科研院技術轉移中心主任仲實帶領團隊促成了“在脊椎動物中作為遺傳操作和分析工具的PiggyBac”專利的第4次普通許可,許可給杭州一家生物技術企業。
2019年至2020年,這件中國發明專利和pct(專利合作條約)專利已普通許可給兩家上海企業和一家南京企業,用于基因突變小鼠培育和新藥研發。
“這項成果2005年以封面文章形式發表在國際頂級期刊《細胞》上。”仲實說,“當時的轉化要素和市場條件都不成熟,申請專利后14年里,一直沒有轉化,直到2019年才許可給企業實施。”他認為,對基礎研究成果轉化要有足夠的耐心。等到轉化環境成熟、市場需求明確時,往往會迎來原創技術的產業突破。
由于基礎研究往往離產業應用有較大距離,因此很多風投機構和企業不敢投、不愿投。除此之外,在中國石油大學(北京)非常規油氣科學技術研究院院長鮮成鋼看來,科研人員不注重與工程實踐相結合,一味“閉門造車”,也是關鍵原因。
“一些高?;蜓芯繖C構的研究成果只能算得上實驗室原型,離可以形成技術或產品的工程原型還有相當大距離。再從工程原型到可以工業化應用的技術,又有很長的路要走。”鮮成鋼表示。
好在,從“被動研究”到“市場命題”,一些科研院所已開始轉變思路。
“如何評價一個研究所的貢獻大???其實就是看它到底創造了多少被市場接受的、有價值的技術,而企業是否愿意出資是判斷市場需求的重要標準。”江蘇省產業技術研究院院長劉慶說。
煉鋼酸洗廢水處理是鋼鐵行業的“卡脖子”難題。法爾勝泓昇集團成立聯合創新中心后,定下目標:去除廢水中的重金屬離子,目標廢酸回收率90%以上。經過攻關,他們制定了以擴散滲析或樹脂吸附去除酸中重金屬離子的技術方案,但企業認為,這個方案“用得上”卻“用不起”,處理成本過高。這就讓科研人員找到了接下來的研發目標。
“‘揭榜掛帥’,榜從哪來?一般來講就是兩大類,一是國家戰略需求,二是市場需求。”劉慶說,產業技術創新不是無指向地盲目探索,前提是要挖掘出市場真正的需求。
伺服電機在工業機器人、協作機器人關節等方面有廣泛應用,采用全國產器件產品的需求十分迫切。而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公司第二十一研究所的高性能永磁電機系統,在相關領域取得了里程碑式的技術突破。
“技術產業化”,首先要有技術。該所專家張東寧介紹,他們團隊開發的高性能永磁電機系統,特別適合在夜間采用儲能電池工作的飛行器跨晝夜使用,因其體積小、重量輕、效率高,在工業自動化、新能源汽車、無人機等行業中已得到廣泛應用。
“要實現從實驗室到生產線的‘最后一躍’,把專利變成產業,離不開對市場需求的敏銳感應,在研發過程中就要動態調整。”張東寧說。
(本報記者 崔興毅)
(項目團隊:本報記者 崔興毅、楊颯、劉夢、晉浩天、陳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