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下半年,全國的生豬行情跌入低谷,每公斤價格只有8元左右。我之前通過一些農業網站提前掌握信息,60頭豬減少損失6000元人民幣。”網絡上發布的農業信息,使吉林省梨樹縣石嶺鎮二龍村農民王素杰從一個普通農婦變成了村里的“搖錢樹”。
養了五六十頭豬的王素杰,2009年通過“12316”新農村熱線和“12582”農業信息發布網發現了一種“生態養豬”新技術,不僅綠色環保,還提高了養殖效益。
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統計,截至2009年12月底,中國農村網民規模已達10681萬人,首次突破1億人。
中國農業部市場與經濟信息司司長錢克明說,近年來中國農村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取得長足進展。截至2008年底,農村固定電話普及率67%,移動電話96.1%,電視機109.1%,電腦5.4%。全國鄉鎮上網率98%、通寬帶95%,27個省份實現“鄉鄉上網”,19個省份實現行政村“村村上網”。截至2009年8月,全國農業網站總數接近3萬家。
“社會的廣泛參與和市場拉動,為信息化建設注入新的活力。”錢克明說,近幾年來,各類IT企業、各電信運營商、各產業化龍頭企業、農業合作社等紛紛涉足農業農村信息化領域,以各種方式投入到農業農村信息化建設中,增強了發展后勁。
“在農村單靠種地很難發家致富,所以這些年我一直通過各種渠道學習養殖技術。”王素杰說,生態養豬降低成本,主要是節約飼料、減少人工、提高肉的品質。
她給記者算了筆賬:生態養豬節約飼料20%,110公斤出欄的豬平均每頭節約100元左右;去除自己家的勞力不算,由于肉的品質好,銷售上每公斤也能多賣0.2元,平均一頭豬能增加經濟效益150元左右。
相關專家認為,在信息技術支持下進行農業產業化經營和開展電子商務,可把農產品的生產、加工、銷售等環節連成一體,形成有機結合、相互促進的組織形式和經營機制,能夠有效解決千家萬戶進入市場、運用現代科技和擴大經營規模等問題,提高農業經濟效益和市場化程度。
吉林省農業委員會副主任吳曉光說,信息化一方面解決了農產品結構性剩余等問題,促進了農產品銷售,加快了農民增收致富步伐;同時引導農民根據市場供求變化及時調整農業結構,避免盲目生產,促進了農業生產方式轉變;此外還加強了信息溝通,拓寬了農村招商引資渠道。
在王素杰的帶領下,二龍村組織成立了“農民種植養殖合作社”,還組建了“農業科技專家大院”,通過了解種子和化肥市場,以集團購買的形式給合作社的農戶協調生產資料,今年有100戶農民減少了生產成本,共節約成本1萬元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