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化新網訊 “國內沒幾家農藥企業敢說自己是干凈的。”近日,農業部通報2010年第一次農藥監督抽查情況,再次印證了業內這一結論。不合格產品名單中,不少知名企業的產品赫然在列。特別值得注意的是,在標簽不合格的產品中,問題出在登記證上的產品所占比例最大。
目前,全國已取得登記的農藥產品高達2.8萬多個,進行登記的企業逾2400家,產品數量之多、同質化之嚴重不僅使監管困難重重,而且零售商間惡性競爭也讓企業苦不堪言。針對這一問題,2007年底農業部集中發布了農藥管理6項規定,欲通過提高農藥登記要求來減少登記產品數量??墒牵瑑赡臧脒^去了,登記產品總量非但沒有下降,反倒逐年增加,2009年登記產品比2006年增加了3.5倍。
年登記產品量四年增3.5倍
農藥登記證是允許農藥產品生產、銷售的“準生證”,它與生產許可證號(或批準文件號)、產品標準號一起俗稱農藥“三證”,成為消費者判斷假劣農藥的重要依據。
“過去為了滿足農業生產需求,促進農藥行業發展,對農藥登記的要求比較低,也形成了我國特定歷史階段的臨時和正式登記并存的登記制度?!敝型额檰柣ば袠I研究員常軼智介紹。
農藥登記產品數量增加之快,令人咋舌。據粗略統計,1999年,獲得登記的農藥品種582個,登記產品9747個,生產企業1724家(不包括未定點的分裝企業);截止今年3月,已取得登記的農藥產品已高達2.8萬多個,農藥品種數量變化不大,為600多個??鐕鞠日_生產的“百草枯”單在廣東的銷量,就高達2000多萬元,像這樣的“大產品”,在國內企業中幾乎沒有。而中國某大型制劑企業年銷售量達數億元,但這樣的銷量卻是通過旗下數百個產品完成的。
中國農藥企業規模小、數量多,自主創新能力弱,登記新產品成為占領市場最重要的手段。據山東省寧陽縣農業局植保站劉剛2007-2010年每年發表的《全國農藥產品登記情況盤點》文章顯示,2006年,農業部共批準2238個農用農藥產品登記(不含分裝登記產品),其中正式登記產品218個,臨時登記產品2020個;2009年相對應的數據分別為10003、8543、1460個。可見,每年新批準的登記產品(包括新農藥登記、老產品由臨時登記轉為正式登記)數量逐年增加,2009年比2006年增加了3.5倍。
“從市場運轉情況看,農藥登記制度已不適應社會發展要求,逐漸暴露出諸多問題?!背]W智分析,在生產過程方面,由于過去的農藥登記要求很低,許多農藥企業對農藥研發很不重視,有的企業不僅對生產技術原理、產品的理化等要點不清楚,而且在申請登記田間試驗時竟不知單位面積應該使用多少量;同時,造成登記的農藥產品數量過多、過亂,不同企業或同一個企業會登記防治相同病蟲害的同種或不同種農藥的多個產品,而每個產品的市場份額很小。
“目前市場上單一的產品能賣200-300萬元的銷售額就很不錯了,產品同質化非常嚴重?!焙笔$娤槭械诙まr藥廠負責人丁春認為,產品的證件資源、使用效果都差不多,市場控制點已不在企業和市縣級經銷商,而是終端零售商,他們銷售不同的產品,靠人脈、降價、賒賬等形式競爭,“這也是為什么中小企業還能暫時生存的原因,農藥行業格局大變動即將到來?!?/p>
取消臨時登記無法根除亂象
與丁春感受相同的,還有國內眾多農藥企業。產品數量多所帶來的市場亂象、監管難等問題也已引起農業部重視,2007年底農業部便出臺了6項農藥新規,擬提高農藥登記門檻,并將2008年定為農藥登記管理年。
農業部修訂了《農藥登記資料規定》,包括將臨時登記證的累積有效期由四年縮短到三年;提高臨時登記在農藥殘留方面的要求,縮小與正式登記的差距;只要有相同產品進行正式登記,便不能申請臨時登記等。
“這相比以前難了很多,現在偏重于殘留、環境等方面的試驗分析,費用也增加了不少?!苯K劍牌農藥化工有限公司農藥登記負責人潘曉芬說,不同種類的農藥,登記費用不同,之前申請臨時登記需7-8萬元,有的產品2-3萬元就可以。從2008年1月開始,申請臨時登記與正式登記差不多,一般需要30萬元,全新的農藥需上百萬元。
登記新規在業界引起巨大轟動,當時預計上千家企業的1.6萬多個臨時登記產品因不能完成殘留、環境等試驗將面臨被清除,涉及部分企業80%的產品。因此,不少企業聯合上書農業部,請求放寬農藥臨時登記證年限,同時避免全部產品轉正時新增的近百億元殘留和環境試驗費用轉嫁到農民身上。
然而,企業的請求并沒有動搖農業部整頓臨時登記證的決心。時至今日,可見企業的憂慮只是杞人憂天。2008-2009年,農業部批準了1.3萬多個臨時登記產品轉為正式登記,正式登記產品比例由2007年底的18%提高2009年底到74%。
“加上正在申請轉正的產品,有90%左右的臨時登記產品可轉為正式登記?!眲傇诮邮苣戏睫r村報記者采訪時表示,農藥登記還是顯得比較亂,每年登記的新農藥有2000-3000種,登記產品數量整體在增加,“沒有達到農業部出臺新規的預期目標”。
“難怪感覺市場上的產品還是越來越多。”美國陶氏益農公司廣東區域業務經理何潤年介紹,一些復配產品,不需要多少研發費用,只花費三五十萬的登記成本,對一個生產廠家來說并不算高,而且相同的產品可以聯合申請殘留、環境等試驗,也可以購買相關資料。國外企業上市一種新產品要花費大量的人力、財力進行研發,僅毒理試驗就需100-200萬美元。
取消臨時登記已是大勢所趨,農業部相關領導人也多次在行業會議上透露這一消息?!艾F在大部分企業都直接申請正式登記,取消臨時登記對企業影響不大?!睆V州奧森農藥有限公司經理董向德說。幾位像潘曉芬這樣專門從事農藥登記的人士也反映,“取消臨時登記,只是登記速度放緩了,申請登記產品的數量還是很多?!?/p>
以登記為杠桿調整產品結構
近年來,我國的農藥登記制度逐步與國際接軌,但是,農藥產品數量多而亂不僅僅是臨時登記的問題,究竟應該如何發揮登記制度的杠桿作用,來調整市場上產品的數量和結構?業內人士觀點不一。
“關鍵要執法到位,現在有廠家使用同一復配產品的登記證,打上不同的所謂商標,就成了多個產品。這種打擦邊球的做法讓市場更混亂?!苯K克勝化工集團銷售經理朱兆春建議,在登記管理上,農業部須嚴防申請登記的復配產品的原藥授權書造假,“真正嚴格起來,可以減少部分同類復配產品登記?!?/p>
“農業部可直接限制同類產品登記的數量,達到規定數量后企業就排期等候?!焙螡櫮暾J為,這樣可以刺激國內企業研發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新農藥,而不是一味地照抄他人的配方?!皣鴥仁袌鎏珌y,需要國家政策調控?!焙蔚挠^點得到多位業內資深人士認同。
“中國的企業太多,大家同時申請登記,只要資料合格、齊全,就應該予以登記?!迸藭苑姨岢?,可以淘汰一些不環保的劑型。江門大光明農化有限公司銷售經理陳錦弟認為,通過提高環保要求和注冊資本來減少企業數量比限制產品登記更為關鍵,“廠家少了,在市場良性競爭下,產品數量和結構自然能得到理性調節”。
“之前放證太多,即使企業因費用提高不申請登記,也夠市場消化好幾年。”丁春說,國家在保護好農藥定點生產企業的前提下,可鼓勵兼并、收購中小企業,避免農藥產能無限制擴大,重復浪費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