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氫氣年產量已逾千萬噸規模,位居世界第一大產氫國;同時,我國金屬儲氫材料產銷量已超過日本,成為世界最大儲氫材料產銷國。氫氣產量和儲氫材料產銷量兩項世界第一,為我國開發利用新能源、加快邁入氫能經濟時代創造了有利條件。這是CCIN記者從6月7日在天津舉行的中國工業氣體工業協會氫氣專業委員會成立十周年慶典暨2010年年會上獲悉的。
氫氣專委會秘書長周連元介紹,經過10年的長足發展,目前我國氫氣年產量已達1000多萬噸。位于內蒙古自治區鄂爾多斯的氫氣生產企業采用煤制氫,年產量達18萬噸,是世界最大制氫工廠。為滿足氫氣需求和應用增長,制氫設備生產企業及相關配套企業形勢喜人,煤制氫、天然氣制氫、甲醇制氫、氨分解制氫、水電解制氫、氯堿廠副產氫回收利用、各行業富含氫尾氣回收等制氫設備的技術水平大大提高,不僅基本實現國產化,而且大量向國外出口。設備生產能力也向大型化及小型化延伸,如大型煤轉化制氫單套設備的產氫量達到每小時28萬立方米,小型天然氣轉化制氫設備產氫量每小時200立方米。
周連元補充說,氫氣加壓設備、儲氫設備技術及生產能力也有了突破性進展。國內加氫站加氫壓力為35兆帕,為了增加氫氣的儲存量,縮短充裝時間,需要進一步提高氫氣壓力,目前已成功開發輸出壓力達到75兆帕高壓的氫氣隔膜壓縮機;研制的超高壓儲氫容器壓力最高已經達到70兆帕,容積分別為2.5立方米和5立方米。為適應氫能汽車的推廣使用,還建立了北京飛馳競立、上海安亭等示范加氫站。
周連元指出,當前國際社會制定了節能減排時間表,對新能源的開發應用提出了更加迫切的要求。氫氣在新能源的開發應用中有著不可或缺的地位,有朝一日,人類必將擺脫對化石燃料的依賴,而氫能會像現在的電、燃料、燃氣一樣走進千家萬戶。
清華大學核能與新能源技術研究院教授、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氫能專業委員會主任毛宗強同時強調,低碳時代給氫能利用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機遇,但大范圍推廣使用還需要克服技術、成本、配套基礎設施不足等難題,更需要健全相關標準和法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