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過幾天,就進入磷銨的出口執行淡季關稅期。隨著離淡季關稅時間越來越近,目前國內主要磷銨出口港口變得擁擠不堪,部分企業只得被迫放緩發貨速度。據不完全統計,廣西的防城、廣東的湛江等港口磷銨港存量已近百萬噸,并仍有新貨陸續發到,主要集港的是云貴兩地的貨源,出口以印度、東南亞等地區為主。雖然國內市場現在的需求量基本沒有,但生產企業均保持了高負荷生產。尿素出口關稅的淡季執行期還是1個多月,但是企業向港口發貨的積極性不減,大量尿素涌向港口,等待淡季出口關稅執行期。據有關部門預測,全年尿素的出口量將達到500萬噸。
目前部分國內的磷復肥、尿素生產企業多寄希望以出口來緩解國內市場供大于求的矛盾,但是從目前形勢看,國際化肥市場并不樂觀。一是國際尿素價格已經下滑至去年底線,低價已跌至225~230美元/噸;二是國際化肥市場供大于求的矛盾也日趨激化,有限的需求引起出口國競爭激烈;三是中國港口目前集港化肥數量較多,據悉磷銨、尿素均在100萬噸以上,一旦集中出口,國際貿易商勢必大幅壓價。再有由于中國的相關政策透明度高,化肥淡旺季出口關稅政策已被國際化肥貿易商所了解,目前中國化肥產能過剩,肥企期望利用淡季的低關稅多出口的“軟肋”也已暴露在外商面前,國際買家同樣用來大肆壓價。我們這里先不討論化肥的大量出口是否可行,就集中出口一事,值得反思。
“我國在國際貿易體系的定價權,幾乎已全面崩潰。”商務部新聞發言人姚堅近日直言,“中國當前面臨的一大問題就是大宗商品定價權的缺失。”因此中國外貿活動就走入了“中國買什么,國際市場就漲什么;中國賣什么,國際市場就跌什么”的怪圈。 由于缺少定價權,中國在“買”的方面不得不多付錢;更令人痛心的是,中國在“賣”的方面也是屢現“肥水外流”。稀土便是最好的例子。“中東有石油,中國有稀土”,但是中國這一資源優勢并未被利用,反而遭遇了賤賣。中國擁有超過全球50%的稀土資源儲量,并占據全球90%的市場份額,但1990~2005年,中國稀土出口量增長近10倍,平均價格卻跌至1990年時的一半。目前化肥的出口狀況雖然沒有如此嚴峻,但是試圖將行業的發展依附于國際市場顯然不是明智之舉。中國已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化肥生產國,掌握了一定的生產主導權,但國際貿易主導權卻離我們很遠。 就化肥貿易而論,在建設貿易強國方面,我們顯然是“剛上路”。面對當前國際的買方市場,很可能會迫使中國肥企走中國其他企業慣走一窩蜂出口的老路,這些企業少有資源和環境保護意識,只是為了本企業的生存和短期利益,互打價格戰、被迫適應國際市場形勢,廉價出口,“崽賣爺田心不疼”并非個例。
中國化肥產業只有抓住時機盡快進行產業結構調整,才是走向可持續發展的唯一出路。依靠國際市場緩解國內的供求矛盾,只會出現中國企業互相拚得“頭破血流”,而讓外商“漁人拼利”的慘景,這恐怕是每一個中國企業都不愿意看到的,也是走不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