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國內市場的低迷,國內化肥企業生產經營相當困難。許多企業為了擺脫困境又寄希望于國際市場,呼吁國家縮短旺季出口關稅的征收期,提前進入“淡季”;更有一些企業已附諸行動,將產品大批運往港口,一旦實行淡季關稅,立即出口。筆者認為,中國化肥企業寄希望于出口,不但不能解困,也不利于中國化肥產業的可持續發展,甚至會使行業誤入岐途。
與國內經濟大環境相悖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強調,今年要更加注重提高經濟增長質量和效益,更加注重推動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和經濟結構調整,并提出了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要從依靠投資、出口拉動經濟增長,轉變為消費、投資、出口協調拉動。反思30年改革開放進程,中國出口貿易雖得到較快的發展,目前出口貿易額已占到全國GDP比重達60%以上,遠高于世界平均水平。但當金融危機席卷全球,外部需求急劇下降時,依賴出口促進經濟增長模式的局限性就顯現出來。加之中國出口產品類型單一,主要是依靠廉價勞動力的比較優勢和資源、能源的大量投入,生產國際產業鏈的低端產品,這樣的產品自身創新能力不足,缺乏核心技術,競爭力不強,利潤微薄。溫家寶總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也強調,2010年要優化出口產品結構,穩定勞動密集型產品出口,擴大機電產品和高新技術產品出口,大力發展服務貿易和服務外包,努力培育出口品牌和營銷網絡,并要繼續嚴格控制“兩高一資”產品出口。化肥作為典型的“兩高一資”產品,依靠國際市場消化國內的產能過剩顯然不符合目前中國經濟發展方式。
中國外貿出口環境日趨惡化 國際金融危機發生后,國際貿易出現嚴重下滑,加劇了各國之間的貿易競爭。在國內壓力下,主要經濟體自顧性會進一步增強,將優先解決國內就業、產業發展等問題。這就造成了貿易保護主義日益加劇。在這輪貿易保護主義風潮中,中國不僅成為國際貿易爭端的重心,更是最大的受害者。從最近頻發的貿易爭端看,幾乎涉及中國貿易的多個行業,尤其是出口增幅比較快的產品。不但大宗出口產品受關注,一些勞動密集型產業也常起爭端;不但傳統領域,以新能源為代表的新興產業也面臨著貿易保護主義的威脅。隨著世界經濟走向復蘇,2010年全球資源和能源需求將有所回升,在投機炒作和美元匯率走低等因素的影響下,中國出口產品將面臨更大的風險,企業的利潤空間將被進一步壓縮。另外隨著世界各國環保意識的增強,碳關稅也給貿易保護主義提供了新的武器。面對日益激烈的國際競爭,中國化肥企業出口經營的風險越來越大。
化肥出口難度不斷加大 一、受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國際化肥市場需求量日趨萎縮。隨著石油價格逐步恢復理性,生物能源的價格劣勢凸現,加上國際農產品價格的下降,使農作物的種植面積減少,進而造成國際化肥市場空間縮小和價格的降低。二、一些有能源和資源優勢的國家化肥產能的擴大勢頭不減。中東、非洲、東歐及南美國家正在興建大型化肥裝置。隨著這些新建裝置的陸續投產,不但會對我國傳統出口市場構成威脅,而且利用其價格優勢很可能重新進入中國市場。三、目前國際化肥市場供大于求的形勢導致進口國家不斷壓低價格,使中國的化肥出口即使是在低關稅、甚至零關稅時,也無利可圖。四、中國政府對在農業發展具有特殊地位、同時又是“兩高一資”的化肥出口控制,始終沒有松動的跡象。
中國的化肥企業應平靜地想一想,利用國內兼價的勞動力,投入大量日趨緊張的能源和資源,生產出煤化工、磷化工產業鏈上的低端產品,出口到國際市場,在日益惡化的貿易環境中參與競爭,得到的卻是不斷貶值“國際硬通貨”,會有多大前途。不如把企業的關注點及時轉到加大重點產業結構調整的力度,提高核心競爭力,踏踏實實做好國內市場上來,為保證中國的農業生產作出自己的貢獻。至于參與國際市場競爭,我們的企業,尤其是國有大型企業到非洲油、氣、煤炭、磷、鉀資源豐富的地區投資建廠,不失為一個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