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前舉行的第二屆環境友好型農藥制劑加工技術及生產設備研討會上,農藥水分散粒劑成為與會專家交流探討的熱點。專家認為,在環保型產品將逐漸擔綱農藥主角的大背景下,水分散粒劑在未來的中國農藥市場上將大有所為。
水分散粒劑是上世紀80年代開發的一種農藥新劑型,因其安全性好,不含有機溶劑,無粉塵,包裝、運輸、使用方便等優點得到迅速發展。作為新型農藥環保劑型的一個重要發展方向,水分散粒劑已成為近年來國內外的農藥主打劑型。國內企業在水分散粒劑的開發注冊登記和推廣方面熱情很高。
據中化化工科學技術研究總院教授級高工張宗儉介紹,水分散粒劑是一種入水后能迅速崩解分散成高懸浮的固液分散體系的顆粒狀劑型,不使用有機溶劑,有效成分含量高達50%~90%,分散、懸浮穩定性好,懸浮率可達90%以上,分散后的顆粒細度達8~10微米,藥效和商品性能好。農藥有效成分不易溶于水和有機溶劑、熔點大于70℃的農藥品種都適合加工成水分散粒劑。
盡管發展迅速,但由于國內在農藥新劑型的升級換代方面比發達國家滯后十多年,因此在對該劑型的理解上與發達國家相比仍有較大差距,尤其在配方研究、生產工藝開發、設備配套、連續化生產、工藝控制、生產過程的粉塵控制等方面還有許多值得研究探索的課題。目前,國內的許多產品雖然冠以水分散粒劑之名,但產品質量參差不齊,加工工藝也大相徑庭。此外,我國農藥水分散粒劑生產總體規模較小,生產工藝和裝備技術相對落后,配套助劑的研究和生產滯后,產品質量不穩定,從業企業估計在30家以上,但產能超過1000噸的不超過5家。
據安徽省化工研究院教授級高工戴權介紹,水分散粒劑加工工藝分濕法工藝和干法工藝兩種。造粒工藝作為劑型生產中的核心技術之一,分為噴霧造粒、轉盤式造粒、沸騰床造粒和擠壓造粒四種。從加工優勢分析,無論從產量、能耗、環境及對產品適應性來看,擠壓造粒都不失為最具競爭力的水分散粒劑的生產方式,但其連續化程度仍有較大提升空間。
張宗儉指出,水分散粒劑開發研究中應重點關注工藝選擇、助劑選擇和安全性能、產品性能與藥效、原藥質量與配方調整等幾方面的問題,以加快形成科學合理的加工方式。
其中,水分散粒劑加工工藝選擇應考慮產品規模、投資額、連續化程度及原藥質量和來源穩定性等多種因素。張宗儉認為,濕法造粒和干法造粒各有優劣,在選擇時應具體問題具體對待。在助劑選擇方面,水分散粒劑所用潤濕劑、分散劑等關鍵助劑種類較多,且多屬于有機高分子物質,在選擇時要注意產品牌號和供給的穩定性,在供應商發生改變時一定要先驗證試驗再生產。據了解,目前國內水分散粒劑所用關鍵助劑多由幾家國外大公司壟斷,只有高分子羧酸鹽分散劑等幾種專用助劑實現了國產化。
戴權指出,水分散粒劑的加工工藝還要緊跟醫藥加工方向,因為農藥領域最先進的加工工藝往往都是由醫藥領域延伸過來的。企業可根據自身產品的定位,來決定選用哪種工藝方式生產。
發事達(南通)化工有限公司總經理張惠明對農藥水分散粒劑產業化作了探析。他認為,農藥水分散粒劑的生產需要配方、工藝、裝備三項技術支持,其中配方是核心,工藝是關鍵,裝備是基礎。農藥水分散粒劑目前處在發展的關鍵時刻,為加快農藥制劑的升級換代,他建議加強政策引導,以期在未來3~5年內逐步取代大部分可濕性粉劑,引導大型原藥企業與制劑加工企業通過產品鏈建立長期穩定的分工合作關系,通過做大規模形成產業化優勢。此外,還應建立健全標準化體系,提高水分散粒劑的品質;重視科研投入,形成體系完整的產業鏈,鼓勵安全、環保、清潔化先進生產工藝的研究,積極研發專用成套設備,扶持功能助劑的自主開發與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