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網沈陽2月22日訊(記者黃鑫)記者從中國中化集團公司獲悉:公司下屬沈陽化工研究院安全評價中心通過oecd(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成員荷蘭政府glp(良好實驗室規范或標準實驗室規范)認證認可,成為國內首家通過此項國際認證的安全性評價機構。
這意味著從即日起,沈陽化工研究院所出具的相關評價數據將獲得oecd成員的多邊認可,標志著我國化學品安全性評價試驗數據在毒性研究、臨床化學與分析、理化分析三大領域取得了國際性的突破,徹底解決了多年來我國向歐美等發達國家出口化學品的安全性評價工作只能依靠國外glp實驗室檢測的問題,為我國化工產品的開發和產業化、進軍國際市場奠定了重要基礎,同時對實現我國安全評價試驗的標準化、規范化以及保障環境安全和公眾健康有著重要意義。
中化集團副總裁、沈陽院院長李彬介紹,沈陽院安全評價中心通過國際認證認可,將大大降低國內醫藥、農藥、食品添加劑、化妝品、獸藥等化學品進行國際注冊的成本,縮短其在海外登記的時間,進而對推動我國相關產品在國外登記出口,提高自主知識產權產品的價格,促進相關產業的海外拓展有著積極作用。
農業部農藥檢定所分析室主任陳鐵春介紹,glp是為了加強實驗室實驗研究從計劃、實驗、監督、記錄到實驗報告等一系列管理而制定的法規性文件,主要是針對醫藥、農藥、食品添加劑、化妝品、獸藥等進行的安全性評價實驗而制定的規范。制定glp的主要目的是嚴格控制化學品安全性評價試驗的各個環節,確保試驗結果的準確性、真實性和可靠性,促進試驗質量的提高,提高登記、許可評審的科學性、正確性和公正性,更好地保護人類健康和環境安全。
為統一化學品的安全性評價標準,避免化學品的非關稅壁壘,從上世紀八十年代起,oecd著力推動安全性評價數據的相互認可,制訂了glp準則,要求各成員嚴格遵循。
我國glp工作起步較晚,國家部委高度重視,先后支持和制定了涉及本領域的glp標準,但管理規范目前還僅限于國內,尚未與國際認證機構接軌,對于國內企業相關化學品出口產生了較大的制約和影響。
目前,我國已經成為農藥、醫藥等化學品的生產、使用和出口大國。以農藥為例,目前在我國農藥出口的1700多個產品中,具有自主英文商品名的只有80個,僅占4.7%,更多的中國農藥是在“貼牌”銷售。同時,我國農藥毒理、殘留等試驗數據得不到fao、wto等國際組織和發達國家的認可,在參與農藥殘留限量國際標準制定和解決農產品國際貿易爭端等方面難以掌握主動。
此外,從2007年起歐盟reach法規的實施,也給我國化學工業及相關產業帶來一定的負面影響。根據reach法規的要求,我國向歐盟出口這些化學品和幾千種化工下游產品將面臨注冊、評估、許可的問題,且必須憑通過其認證的glp實驗室出具的安全性評價數據到相關部門登記注冊,據估計由此而增加的費用,將使我國對歐盟石油和化工產品的出口成本普遍提高5%以上,影響了我國相關產品對歐盟的出口。因此,我國相關產品要躋身國際市場,必須要將我國的安全評價標準納入glp國際管理體系。
作為聯合國科教文組織援建、我國最早從事農藥、醫藥及其他精細化學品安全評價機構,中化集團下屬沈陽院安全評價中心最早引進并接受了glp國際管理理念,在農藥、醫藥和新化學物質安全評價的glp體系建設和運行方面走在全國前例,已成為國內該領域測試范圍最廣,涉及農藥、醫藥、新化學物質、航空和海洋危險貨物等領域;試驗能力最強,可提供我國化學品登記資料要求的全套試驗數據;試驗數量最多,每年承擔上千項試驗的安全評價機構,是國內唯一一家可以同時進行農藥、醫藥和新化學物質安全性評價試驗的單位,也是國內唯一一家具有按照農藥登記管理資料要求進行全套試驗能力的單位。
中化集團為國內領先的集研發、生產、銷售于一體的國際化農藥醫藥企業,業務涵蓋產品研發、生產、營銷等完整的產業鏈,尤其在高效、環保的綠色農藥研發生產能力在國內領先。公司擁有兩個國家級農藥創制研究中心沈陽院及浙化院,在創制雜環農藥及含氟農藥研究等方面成果豐碩。生產的農藥品種覆蓋殺蟲劑、殺菌劑、除草劑和植物生長調節劑四大類共40余個,部分品種的規模與工藝居于國際先進水平。公司近年加快推進農藥海外自主登記與自主營銷,目前海外自主登記產品超過80個,銷售范圍覆蓋東南亞及我國臺灣地區。中化下屬寧波公司正在加強醫藥研發工作并積極推進醫藥國際注冊。
此次沈陽院通過國際glp認證后,不僅壯大了中化集團農藥、醫藥、新化學品業務綜合實力,同時也為我國農藥醫藥及新化學品的研發創制起到支撐作用,為國內相關企業進軍國際市場提供重要支持,促進行業相關行業升級發展。